一座新城见证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每日快看
(资料图片)
几十台自动焊接机器人挥舞着手臂,工人们有条不紊地裁剪、组装,一块块银色汽车钣金部件整装待发……新年伊始,联恒工业(天津)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机器轰鸣,7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不停运转。
“春节前我们要完成北京整车厂近2万台套零部件的交付,生产任务紧迫,可不敢耽搁。2020年落户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现在我们已实现年产1500万件零部件的目标,公司年产值达到3.5亿元。”公司总经理林顺正铆足了干劲。
这只是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北京中关村在京外的第一个重资产投资项目,坐落于京津唐中心腹地天津宝坻的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六年前正式开工建设。从落子布局到梯次推进,如今,一个个项目纷纷落地,一栋栋厂房拔地而起,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东风,这座14.5平方公里的新城正加速蝶变成长为“协同高地”。
共下“一盘棋” 闯出协同新路子
“累计注册1031家市场主体,产业用地型项目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近80%,项目全部达产后,预计年税收超过10.5亿元,带动上万人就业……”谈起现在的成果,京津中关村科技城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王浩充满了成就感。
2012年从北京大学来到天津宝坻区挂职锻炼的王浩,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这座现代化科技新城的诞生和发展。
时间回到2013年,天津市宝坻区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牵手”合作,共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次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经过前期酝酿磋商,2017年初,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正式破土动工。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一直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成为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也致力于打造‘类中关村’创新生态系统,分期进行开发,高水平打造非首都功能疏解的平台和中关村科技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基地。”王浩说。